一、一個無意中改變歷史的想法。


早在MIDI理論問世之前,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就已經蓬勃發展了數十年。

70年代末期自英美產生的前衛搖滾與古典搖滾樂派,

如E.L.P , Yes , King Crimson , 等團體,

更是大量的使用華麗的電子音色,蔚為一股電子合成器的風潮。

當時許許多多使用電子合成器的鍵盤手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目標——尋找最厚實,最具Power的音色,以便在演唱會上嚇死大家。

一個簡單的想法於是產生:

如果一個人可以同時彈奏兩台以上的電子合成器,讓它們同時發聲,

不就可以『疊』出極為巨大的音響嗎?

但是再厲害的鍵盤手也只有兩隻手。

要達成上述的目標,勢必要依賴聰明的科學家來解決。

於是MIDI理論,就在這個單純的動機下,於1983年誕生。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的簡稱,

就算我現在把這個名詞翻成中文(音樂設備數位化介面),

相信還是有不少朋友看不懂。我們這樣子說吧:

MIDI是一種新的音樂語言。這種語言主要是描述演奏者的演奏動作,並且可以傳送到任何一台能度這種語言的電子樂器,使之作相同的動作。

舉例來說。假設我在Synthesizer(合成器)A的鍵盤上隨便彈奏幾個音符,

Synthesizer A會將我的動作(包括彈了哪些鍵,觸鍵的強弱等等),

瞬間轉成一連串的數據資料,這些資料我們稱之為MIDI Message(MIDI訊號)。

這些MIDI Message會經由MIDI線的傳遞,立刻送到Synthesizer B裡面。

Synthesizer B就會依據這些資料,『Copy』我在Synthesizer A上的動作,

而彈奏出相同的音符,如下圖:

於是乎最早的MIDI系統,就這樣設計出來了。

沒想到為了只是重疊Synthesizer音色的構想,卻引發了一場電子樂器的工業革命。

說真的,這的確是有點兒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