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興演奏的形與意

圖文  范清文

  


最近聽到一位唸藝術研究所的朋友暢談藝術,哲學與佛學,
    心中感觸良多,除了跟大家分享心中感受與經驗外,
    亦將由教育專業的角度,剖析即興之一二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佛教禪宗一派,亦欲以無文而傳。

中國歷史上已經有很好的例子為大家說明一件事情,
    這事情就是"欲以文字或語言來表達一種真相或意境,
    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即興演奏,是一門學問,是一項藝術,也是一種境界,
    多少音樂家花盡半輩子或者一生的時間,
    就是為了追求那人樂合一的境界。
    又豈是筆者幾句話就說得清的呢?


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學習即興?
    天啊!這是一個多麼難以回答的問題。
    尤其我也還是一個正在追求那境界的人,
    又有何資格能回答這問題呢?
    我所述說的任何方法、任何語言、任何示範,
    都無法表達我心中之萬千,
    誠如之前所言,道可道,非常道。
    況且我心中所醞之萬千,距離我理想的境界仍有萬里之遙呢!

常有朋友告訴我,他都聽誰的CD,所以學誰的風格,
    常模仿誰的樂句,使用跟誰一樣的器材,又學了什麼樂理‥‥‥
    但是,他們可能都掉入了一個"形"的陷阱。

依照教育的三個面相∼認知、情意、技能∼來看,
   
"形"包括了認知技能
   
認知指的是音樂理論技術模式音樂印象音樂批判等等,
   
技能指的是音樂技術的操作層面,
    這些意思不是說"形"不對,
    但是音樂若只重視"形",會不耐久,不耐聽的。

另外還有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
    為什麼爵士大師的CD會百聽不厭呢?

OK!聰明的您或許已經知道了。是的,他們都有明顯的"意"
    這裡的
"意"跟教育裡的"情意"是不一樣的,
   
"情意"指的是對某樣事物的喜歡與興趣
    而
"意"指的是意境與生命力


我們再將話題拉回來。

任何一個人,
    只要他願意努力,或者是說他有那個環境可以努力,
    都可以完成
""的部分,而且成就非凡。
    而
""的部分,
    我認為必須有相當的天分才能完成。
    沒錯,後天的努力,的確也可以將
""達到某種程度,
    但可能也到此為止了。

我們從許多國外的CD中,甚至是表演中可以得到極多的例證,
    我記得我看過一片Wayne Shorter的表演,
    有兩位Sax Player,一是Shorter,另一位不認識,也記不得了,
    另一位Sax Player在演奏時,不但使出許多驚人演奏的技術,
    也有不少五聲音階、四度音程在insideoutside之間遊走,
    我心中暗想,等等Shorter不知道要如何接招?
    結果我的擔心根本是多餘的!
    雖然Shorter沒有像另一位"語"出驚人,但是絕對更有張力!
    我反覆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想不是我的成見,
    Shorter的東西聽不膩,而另外一位Player,
    雖然剛開始令人驚艷,令人瞠目結舌,但是久了就膩了。
   
"形""意"的差別於此昭然若揭。


但是千萬別以為,有"意"就行了,
    因為
"意"也是要"形"來支撐,
    最近有許多專門演奏古典的Sax老師跟我說,
    某某某的即興很厲害,不愧是國外學回來的,
    我能說什麼呢?只能說對呀,應該是學了不少東西回來。

其實我沒有任何批判的意思,
    只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以演奏技術來說,我相信古典老師聽得出來
()
    但是即興真正內涵
(),還是要懂即興的人才聽得出來,
    所以某某某很厲害,僅供參考,還是要自己親自去聽聽才準喔!

"懂"即興跟"會"即興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懂是意,會是形,層次上當然有差,
    懂即興又會即興,才能稱之為樂手。

另外說到樂評跟樂手之間的歧見,
    樂評是意多形少,樂手則是要看程度,有形多意少,也有意形參半,
    我想沒有意多形少的樂手,
    因為這樣的樂手是不及格的,(呵呵  好像在說我自己)
    所以對於CD的欣賞角度,樂評跟樂手是絕對不同的,
    往往對同一張CD,樂評與樂手的評價是極端的不同,
    但沒有對錯,只是取向不同罷了。


以上,我想關於即興的形與意,大家應該有了一些想法,
    也許您不完全同意,但是我再整理一遍。
    1. 意比形重要。
    2. 意還是需要形來支撐。
    3. 好樂手是形意參半。
    4. 普通樂手是形多意少。
    5. 沒有意多形少的樂手。

所以根據樂手的學習歷程與類型,我可以提供樂手一個思考指標。
    但是要先說明的,這樣的推論不是基於"我很厲害",不是的,
    只是基於經驗和邏輯所做的推論而已。

即興的學習,跟學習語言是相同的。
    必須要學習相當的字彙、片語、例句等等,才有辦法開始演講與作文
    大文學家所學的文字都跟我們一樣,為什麼文筆就不同呢?
    當然是努力與天份囉!

即興演奏也需要練習與背誦大量的音符例句音階樂理等等
    才能開始即興。
    大家所學都一樣
但是有人就是即興的漂亮有人就是普普通通
    同樣也是努力跟天分的差別囉!

我根據我受過語文的教育專業來看待即興演奏,
    發現這樣的情形。

常常練習死背例句,並常常引為使用,
    常研究樂理,並作出制式演奏
   
常常聽CD,並100%偷學盜用者
    大多都成為形多意少之樂手。
    跟小學生的作文一樣情形
   
( 偉大的先總統蔣公,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等云云...... )
    雖然這些都是通往即興之路必經過程,但是總會有人迷失了,
    這是非常可惜的。

適量的例句練習是必要的,因為還是用得到。
    樂理還是要研究,以免淪為毫無演奏章法之流。
    聽CD絕對必要,採譜也絕對必要,但不是當成例句來學

無論是出國進修,或者是自修自習,都有可能發生這些情形,
    只是不同的學習環境會有不同的問題,
    就短時間來看,出國修習的確有可能比較快速,
    就像是學生去念明星學校一樣,成績一定好,
    但是自修自習也有機會,現在資訊那麼發達,
    如果有天分、又肯努力,還是會有不錯的成績,
    社會上各行業的菁英,不一定都是明星學校出身吧?


隨便說了一些言不及義的觀念,
    再回到我那念藝術研究所的朋友身上吧!

他說到一個"世間法"的名詞來作比喻,
    這是佛家的名詞,乃是相對於
"佛法"而來,
    許多的樂理 ( 真的是很多很多,很難唸完哩 ),
    這些樂理都是世間法,而真正的樂理,可能只有簡單幾條而已。
    一如佛法之言簡意賅。( 其實有許多樂理,其結論都是相同的 )
    也難怪大師們極為謙遜,他們一直以為自己只懂一點點,
    但是他懂得的已是最後的"佛法",足以化育出千萬音符。

呵呵,那麼我所說的解釋與闡述都是世間語,算是廢話囉?
    我也不知道,有可能吧。
    禪宗欲以無文而傳,最後還是不得不形諸於文字,
    只不過儘量無文而已。


後記

這文章在貼出前,曾經先徵求了幾位朋友過目,
    有位朋友很有意思,提出了這樣的比喻,
    劍術裡也有形與意。
    比方說劍道裡要打劍形,劍形大家練練應該都會,
    但要打出攝人的氣魄,似乎就困難得多。
    又例如武俠劇中,
    令狐沖所練的獨孤九劍,乃是劍形之極致,
    而許多名門正派之劍術,乃著重劍意與劍氣,
    姑且不論小說中之強弱,一般而論,
    獨孤九劍易練易成,劍氣與劍意乃大器晚成,
    但似乎還是以後者為正宗。

與我聯絡


回首頁